向新前行 向高攀登 向好追求
襄州老促会长罗兴合谋划烈士村振兴发展
(通讯员朱德成 摄影报道)7月17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老促会长罗兴合,副会长、秘书长夏家清一行,赴革命烈士村——张家集镇徐窝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专题调研。
罗兴合强调,我们缅怀革命烈士,就是要汲取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奋斗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要永葆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艺术,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切实把自己手中的事办好。张家集镇老促会长余涛等参加调研。
徐窝村是远近闻名的“烈士村”,有烈士60多人,早年为革命牺牲的群众达300多人。大革命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惨绝人寰的疯狂屠杀,徐窝村先后有47户人家成了绝户。1925年,受党委派,赴法国留学归来的共产党人程克绳回到家乡鄂北,建党闹革命。程克绳以徐窝为中心,在襄枣(襄阳、枣阳)一带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受革命影响,上过武汉法政大学的徐窝青年徐化龙,读过私塾的徐光炯毅然投身革命,并很快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徐化龙时任县委执委。随后,徐窝办起了儿童团、妇女会和红枪社,同时还办起了农民夜校。程克绳、徐化龙巡回到各夜校讲课,传播革命思想,徐窝很快就成为了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终呈燎原之势,1930年,徐化龙和其他党员一起组织了著名的农民武装暴动——蔡阳铺暴动。暴动全面胜利,缴敌枪支100多支。
1930年秋,国民党“清乡军”血洗徐窝村,村民一次被枪杀108名,其中徐姓群众105名。徐窝农民英雄陈登任在翟家古城战斗中负伤,后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团防局砍下头颅,挖出心肝,壮烈牺牲。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革命战争的需要,徐化龙受党的重托,在徐窝建立了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使得徐窝一时成为鄂北革命交通的驿站,同时也成为襄枣边界一带革命斗争堡垒和发源地,先后掩护了我党几十名革命领导人,立下了不朽的革命功勋。曾经在徐窝地下交通联络站隐蔽养伤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著名革命领导人有黄火清(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余益庵(建国后任政协湖北省副主席)、郭惠远(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历任二炮政委、国防科工委第一任政委)、顾大椿(时任鄂中区党务特派员、枣阳县委书记、随枣地委书记等职,建国后任全国总工会主席)、黄明伟(时任枣北县委书记、襄枣宜委书记等职,建国后任全国总工会主席)等。
顶着高温,罗兴合一行来到徐窝革命烈士纪念园,瞻仰烈士墓和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和坑杀革命群众的“万人坑”及化龙(徐化龙)广场,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罗兴合一行重温入党誓词。
参观结束后,大家就地召开学习座谈会。大家表示,要大力学习和弘扬烈士的革命精神,将其转化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强大力量,聚焦主业,认真履职,以“向新前行、向高攀登、向好追求”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罗兴合在学习座谈中说,开展这次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就是要传承和弘扬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就是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把革命先辈的伟大革命精神,化作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推动老区乡村全面振兴等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奋力攻坚克难。
罗兴合说,向新前行就是要有新质生产力。凡来烈士村的人,第一印象便是一个“新”字:从村部到农家,从田间到车间,从村容到村风,无不焕然一新。这就要求我们观念上的更新和实践上的创新,致形成“三看”共识和“三增”目标,“三看”即面向未来向前看、放开视野向外看、立足本村向内看;“三增”即集体增效、农民增收、土地增值。思路正,发展顺。要培育现代新业态,用最好的技术生产最好的东西实现最好的效益,着重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以好环境吸引项目投入;其次,用好项目支撑村级主体;再次,靠好管理实现综合效益。
同时,要稳定农户收入源。罗兴合说,这方面着力推出三招:一是产业要融合。要推进产业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营销要连支,持续推进整村土地流转,形成红色农旅融合样板;二是链条要延伸。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半亩土地做文章,除了种植菊花、大蒜等经济作物外,还就地促进梨果等产品销售;三是典型要带动。把农地流转给专业的“新农人”,再由他们创办农场带动农民致富。还要做活集体“土”文章。要成立农业有限公司,对全村土地进行大面积流转经营或定额发包,做到依法流转,合理使用,长期发展,确保增值。
罗兴全说,向高攀登就是要有高质量发展。徐窝烈士村境内,水路(滚河)、铁路、公路横贯东西,不便要借助交通高速发展经济,而且还要有新型社区的高品质、农田建设的高标准和生态环境的高颜值,要做到“三高”。首先要建设高起点新型社区。让人们走进烈士村看到的是白墙黛瓦建筑群,让你真正感受到什么是革命烈士现代村。社区要全部配套路面硬化、林道绿化、墙面美化、电灯亮化、污水净化等“五化”基础建设,附近还建成卫生室、孝老食堂、塑胶篮球场、健康步道等公共服务设施,充分满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是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实施省级农业项目规划,实现全村房屋集中有特色、农田连片有规模、道路平整有绿化、河道清洁无杂物“三有一无”的目标。其三是高颜值生态环境。从田头、村头到户头,所有道路的路面硬化率达100%;主干道两侧要植树,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小区的物业和服务与城里没有什么两样;全村主要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保持村庄自然风貌的前提下融入文化元素,既有花坛草坪萌发的无限生机,又有墙面彩绘展现的革命历史,让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罗兴合解释,向好追求就是要有文明好村风,让烈士村这块先烈们鲜血洒过的热土增色了许多。好村风来自善治理,如何治理?罗兴合给烈士村送上三条金句:法治是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德治是多把钥匙开一把锁,自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三治”融合则是他们实现善治的密码。罗兴合表示,好村风出自新举措,要持续开展“文明家庭”“遵纪守法模范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以孝为先”的唐修明、“助人为乐”的何平等典型,让邻里之间形成了互学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好村风缘自好领队。罗兴合建议,村两委班子应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落实、敢于负责、乐于奉献的领导集体。人们不仅从决策的科学性中了解到他们的务实理念和求实作风,也会从对待村民大事小情的行动上,寻找到全村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答案。
罗兴合要求,我们一定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带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用心用情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长征路。
罗兴合强调,要坚持把加快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作为践行红色精神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在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综合改革和基层组织建设上聚焦聚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