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霞浦籍青年
王黎锦
登上了CCTV-13新闻频道
《90后中国青年王黎锦:
我在巴西培育“金豆豆”》
现在,一起跟随
总台驻巴西记者耿之倩
走进王黎锦的世界
粮食安全是关乎15亿中国人吃饭的大事,一粒种子好不好,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的高低。在南半球的农业强国巴西,有一群中国的九零后年轻人正在用他们青春和智慧培育让中巴两国农民受益的“好种子”。
王黎锦
早晨七点,王黎锦已经在前往位于巴西东南部圣保罗州里贝朗普雷图市育种基地的路上,这个育种站主要培育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在巴西工作四年多来,黎锦已经不记得这样的路自己走了多少趟。
王黎锦是一家中国种业公司的育种科研人员,已经在巴西工作了四年多。用黎锦的话说,选育种子的过程有点像培养孩子,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颜值更高、长得更结实。对于这家中国企业来说,育种专家的重要使命就是选出抗性强、产量大的种子。
每天,黎锦都要和巴西育种专家一起,在地里认真观察玉米的长势,记录它们是否需要施肥、打药,再进行打分,挑选基因纯度高、抗旱性能好、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以适应巴西当地的种植环境。
从小在福建农村长大的黎锦深知种子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收成,为了寻找一颗接近“完美”的种子,2021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毕业后,王黎锦只身来到巴西,成了公司育种科研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黎锦告诉我,自己曾学习大型农业和家庭农业发展经验,但她最想做的,还是找到一条适合中国人的农业发展道路,怀揣这个梦想,她来到了南半球的农业强国巴西。
王黎锦在实验室工作
来到巴西后,王黎锦一头扎进在南美最大的分子实验室,利用学到的基因检测技术和从中国引进的生物技术分析地里收集到的叶片样本,借助计算机模拟预测玉米植株的生长和收获情况,原本需要十年以上才能完成的种子迭代选育提前到四年内完成。不光如此,黎锦还给实验室内的巴西同事带来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基因分析技术平台。
中国自主研发的基因分析技术平台为巴西农业助力
这台设备能在30秒内完成近6000个检测样本的分配,一周之内完成的样本检测量相当于传统设备2-3个月的工作量,能最快速度选出基因纯度高于98%的“好种子”。这样的“中国效率”让公司的巴西科研人员赞不绝口。
王黎锦和同事们为巴西筛选玉米种子
在黎锦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个实验室每年都能选出5-10个符合巴西农民需求的玉米品种,中国公司推出的玉米种子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3%,位居巴西第三,而占据该国市场前两位的都是欧美公司的品牌。
除了向巴西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种子,黎锦和同事们还在中巴两国开展“穿梭育种,”也就是把在巴西培育出的玉米种子带回中国,在广西做适应性改良,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土壤和气候环境。目前,科研团队已经选出了两个表现良好的玉米品种,并且获得了国内市场的资质审核,预计2026-2027年将进行大面积商业推广。黎锦他们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也将在2027年左右推出。
从选育好种子,到把好种子带回中国,黎锦和她的同事们还有更加宏大的目标。金融出身的吕磊和农业打交道已经七年了,负责在巴西布局供应链网络,把黎锦选出的好种子送到巴西农民手中。今年,吕磊的业绩考核多了一个新指标:用玉米种子和种植户兑换玉米的粮食采购量。中国的这家种业公司在巴西当地探索开展“种子换粮食”经营活动。吕磊他们向农户销售种子,再从农户手中直接购买粮食。2024年,公司已经通过这种方式收购了超过18万吨一手玉米粮源,未来将惠及中国及全球其他国家市场。中国年轻人正在努力打通粮食买卖的全球动脉。
巴西当地的育种站
很多人都说干农业辛苦,王黎锦和吕磊却告诉记者,在万里之外的巴西从事农业并不觉得苦。未来,他们计划把巴西先进的育种体系带回中国,与中国的生物科技和育种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摸索出适合中国的育种体系,让中国技术培育出来的种子播撒在世界的土地上,收获丰硕的果实。
来 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 辑:张烙莹
责 编:李巧鸿
审 核:郑小倩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