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杰 | 长溪遗事知多少 闽中耆宿数黄老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7-08 20:03:35.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六庵

闽中耆宿

长溪遗事知多少 闽中耆宿数黄老

忆一代易学宗师黄寿祺

作者:俞 杰

易学宗师黄寿祺

2024年9月6日这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黄寿祺(六庵)先生的故乡——霞浦(古名长溪)盐田,纪念享誉中外的教育家、一代易学宗师、著名诗人六庵先生诞辰112周年。

黄寿祺教授(1912-1990),号六庵。

先生幼年就接受了我国传统的古典文献教育,12岁读毕《孝经》《四书》《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古文析义》等书。其恩师何树人夸他是黄家的“千里驹”。1929年秋,他进北平中国大学文科预科,再升本科,师事吴承仕、尚秉和、高步瀛、朱师辙、杨树达、余嘉锡等一代宗师。先生在学6年,心无旁骛,未尝涉足歌楼舞榭。直至毕业后,在学友的怂恿下,才去观赏了一次京剧。正因为如此勤学,便打下了坚实的学术根基,开始了宏伟的著述实践。

先生的易学,有家传、有师承,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的创获,其最重要的著述是《易学群书平议》,先生当年在北平于教学之余,用4年多时间,成稿130篇,厘为7卷。《平议》论述易学群书,搜罗宏富,辨析明确,扬榷是非,厘订得失。其师尚先生在序言中云:“作《易学群书平议》,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镜之鉴物,妍媸好丑,毫无遁形,学者苟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途之入也,岂不懿哉!”

黄寿祺重要著述《易学群书平议》

1940年,日本桥川时雄在其所纂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对黄老当时的易学研究,有“精苦刻铭”的赞语。

黄老治易,有两大原则:一是从源及流。强调,不从古注入手者,是为迷不知本源。二是强干弱枝。认为,不由根干而寻枝叶者,是为浑不辨主客。如今,予我来说,这两大原则对指导姓氏文化研究也是大有益处的。

黄寿祺书法作品

勤于职守、乐于育才,是黄老教学的基本态度。对学生极端爱护,严格要求,一以贯之,是黄老教学的特色。学生的作业,他总是精批细改。为了解决某些问题,他代学生查阅类书、工具书,总是不厌其烦。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闯新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黄老毕生的愿望。也正因此,他教泽宏敷,桃李成萌。

黄寿祺书法作品

据福建师大教授林海权回忆:“先生总是替别人想得多,他那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难以忘怀。凡辞书中查不到的问题,我去请教先生,每次都能有一个明确的答复。有时需要查找书籍、资料才能答复的,先生也不惜花费时间追寻。每逢查找有获,先生不是叫高宪同志把资料送来,就是自己亲自送来。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再表示歉疚。先生总说:‘我事情多,又常外出开会,你来了遇不着,岂不白跑一趟,再说查到的资料如不及时处理,日后连自己也会忘记放在何处,那时再找更花时间,倒不如我亲自送来,既省时又不误事。’先生帮助后学不遗余力。回忆我的每一进步,都和先生的鼓励、帮助分不开。”

黄老学识渊博,又善于融会贯通,其于我国传统文化,素有“活字典”之盛誉。据黄老的弟子们回忆:黄老授课,对古典诗文字斟句酌,探幽钩沉,又广征博引,淋漓酣畅,他串讲《离骚》长达16课时,精讲细析,极为透彻,让听者领略历史的风烟,把他们带进艺术的圣坛,使大家开阔了视野,增进了知识。他们还说:黄老皓首穷经,卓有建树,他满腹经纶,又非食古不化。他崇奉儒家,常以古证今,但同时又注今入古,推陈出新,因而他的言行往往迸发出传统精华与现代意识相互撞击的耀眼的火花。

黄寿祺、张善文作品《周易译注》

实事求是是黄老一贯的治学精神,其主要学术观点:一是文学之所以言志、抒情、咏物、写景、记人、纪事,最终目的之一在于明道济世;二是一切学术承前启后、温故知新,又所革亦有所因,故均应虚心研究,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善于加以发展;三是文学作品要求内容与形式并美,对古今人物及其著作的评价,应在精研深思的基础上,不虚美,不隐恶,而要扬长抑短,实事求是。他经常教育学生,做学问要脚踏实地,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秋雨经田禾添实”,“真”和“实”是黄老处世为学的灵魂,其求实、存真、立诚的精神给他的同事、友人和学生均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潮流汹涌澎湃,黄老个人抱负的施展和事业上的成就,都更上一层楼,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借用他的诗句来刻画便是“老树当风叶有声”。

黄寿祺教授工作旧照

黄老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教育、热爱学术。早在1958年他就提出了加入中共的申请。“文化大革命”期间,黄老遭受严重迫害,他对林彪、“四人帮”深恶痛绝,但对党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1980年,他重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七一”前夕被接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那天,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今年70岁,但我只是党的初生的婴儿。”童心永驻、绝假纯真,黄老期望做“党婴”一事在教师中传为美谈。在福建师大工作过的李青藻、徐金凤俩同志曾撰文介绍过黄寿祺教授晚年光荣入党的情况。

黄老经常用共产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自己,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他在《关于申请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报告》中说:“今后我一定向无数优秀的老、中、青共产党员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虽然年迈体衰,仍要努力工作。”“愿将暮齿为蚕烛,放尽光芒吐尽丝。”这诗句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霞浦一中黄寿祺像

愿将暮齿为蚕烛 放尽光芒吐尽丝

黄老晚年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而且能推陈出新。不论是《楚辞全译》《周易译注》《论易学之门庭》《周易研究论文集》,还是《六庵诗选》所录的诗作,无不闪烁着他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著述的思想火花。

我与黄老仅有一面之交,那是1989年寒假的一天,我在霞浦一中门口碰到县委宣传部林华章部长和周朝泉副部长,林、周二位领导对我说:他们要去龙首山宾馆看望假期回家乡的黄老。我便提出能否带上我一起去?他俩欣然应允。到达宾馆黄老下榻的房间后,老人家就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这次回乡看到的新变化,言语间充满了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赤子之情。当他了解到我是霞浦职业中专的校长时,又饶有兴趣地介绍了黄炎培“经世致用”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基本方针。听黄老讲话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我至今仍记得他当年讲话时的音容笑貌。

黄老在老一辈知识分子中堪称仪型。他的学术为人所崇敬,他的教学为人所仿效,他的诗篇为人所传诵,他的业绩和师德风范必定永驻中国教育之园!

黄寿祺简历

黄寿祺教授(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祖籍宁德石堂(今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是著名的易学研究专家、文史学者、诗人和教育家。先后执教多所高校,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1983年,黄教授创立了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这是中国高校第一家正式的易学研究机构,他与弟子张善文教授合著的《周易译注》荣获“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优秀图书奖”。

本文作者俞杰,系中国地方志专家库专家、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原一级巡视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