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竹洋生竹翠如许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6-27 21:33:27.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文/康桂岳

在我国,村镇之众,简直到了浩若繁星的地步。多少村落,名字或家常平凡,或别致隽永,或世代相袭。转眼间,就是千年间岁月流转。有的村名:诸如福鼎佳阳“周山村”,这个村子的人都姓周。有的村名源于美丽神话传说,曾有麒麟出现,这个村名就叫麒麟村。那么位于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石后乡北部石磨岗山北麓,距宁德中心城区22公里,有一个叫“下竹洋”村,俗称“盖竹洋”,顾名思义,不禁令人联想,整个村庄坐落在山中,四面八方竹子漫延而来,村庄头顶宛如戴着一顶翠绿的帽子,真是竹海连天啊。

正值初夏的一天,微风轻拂,阳光和煦,带点丝丝凉意。我随蕉城区文艺小分队一行人前往竹洋村采风。到村口,只见两棵巨大的塑雕竹笋站立迎接我们,它们分别从地面到笋尖高约7米与5米左右,直径大约有3米的样子,颜色、纹路、形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看得出这标志性的巨笋,凝聚着这里的人们对竹情有独钟,想要做好它的文章。

一进村看到村子的模样就如一幅画,尤其是在春天。哪位画家来了,都要画上几笔;哪位诗人来了,都要写上一首诗。这里湖尾观音湖已成为宁德的著名景点,湖水如镜,倒映着蓝天和四周的山峦,湖畔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它如硕大酒杯,可斟、可饮、可醺。湖畔的杜鹃花、樱花、蝴蝶兰、桃花、玫瑰花、格桑花每朵都是一盏小小的酒杯,斟满春天的芳香。除了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在湖的边上有座观音亭。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之地,百姓生活贫困交加。某一日,观音菩萨云游至此,叹息时世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于是,她挥动手中的柳枝,洒下甘露,瞬间荒芜之地变成一片绿洲,湖岸上翠竹发亮。百姓感恩戴德,为了纪念她,建起“湖尾观音亭”和将这片湖泊命名为“观音湖”。湖边还有一个称“盖竹洋生态休闲农场”。在此,既能享受一份清凉秘境与烂漫,又能欣赏高山花卉与采摘玫瑰,还可以动手制作花茶……真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下竹洋处处充满诗情画意,自然也离不开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竹素来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古代文人对竹的赞美例如:“人生如竹,内心不减其高贵,未尝不是志向颇高之士”。苏轼曰:“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也道出竹子文化的审美价值。竹,在闽东地区是极为寻常之物,竹空中的通道,一头连着古老乡土,一头连着现代产业,它有赖于民间智慧和技巧的传承。听说曾经石后竹洋有造纸之事,过程将挺拔初生的嫩竹,经去皮、剥丝、水淋、日晒、蒸煮、捶打、烘烤、发酵、腐蚀等工序,使竹脱胎换骨化身平展薄透的纸,为竹洋打开一扇通往智慧宝库的大门。今天成就竹洋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竹。

午后,我们对竹的品种和生长过程以及生命周期做了解。一位土生土长的村民老杨问我们:你们中午用餐,餐桌上是否有竹笋的盘菜?大家纷纷回答:有黑笋炒五花肉,还有猪脚煲春笋这道菜,出锅后汤水鲜甜,猪脚好吃不油腻,笋嫩脆且甜,风味独特。他自豪地说:这道是我们村的招牌菜。那么这春笋是禾本科植物毛竹(也称楠竹)的幼苗,它主要在春季和夏季生长,因为温度和湿度适合它发育。生长以茎长期发育为基础,最终结束个体生命周期,但种群通过无性繁殖持续繁衍。它们“无性繁殖持续繁衍”,不畏逆境,不畏艰辛,这是一种多么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呀?老杨还告诉我们:竹的种类繁多,如有四季皆宜的“小青竹”,没有品种统称的“绿竹”,以及美名远扬,名副其实优质品种的紫竹……。望着眼前这位瘦高,有点儒雅气息,精干,眼睛炯炯有神,在侃侃而谈中偶尔露出微笑的老杨,我心想在这个小小村庄他也算是一个“凤毛麟角”的人物。便问:“你们这一共种有多少种竹的品种?”他言:“我们没有种竹子,它是野生野长的,满山遍野有多少竹品种没有调查过,今后有准备建一个“百竹园。”我又问:“听说这里有近2万亩的竹林,那么它们主要密集在那边?”他回:“主要是绕着山村周围的山岗生长。”此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位网名叫“首席翻印官”的帅小伙子问:“杨老师,现在这里有竹产业吗?”老杨答:“现在有,之前是散户,个人砍下一根根竹子拿到街上卖,致不了富。要富必须抱成团”。乡政府和村党支部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依托丰富的竹源优势,大力发展竹产业致富村民。将周边6个村毛竹林流转至村集体经济联社,把竹资源转换成经济效益,毛竹送到加工厂,固定每吨480元。然而万事总是开头难,一开始并非一帆风顺,有的村民对此思想产生许多也许:也许到时连一根竹子的钱都拿不到;也许自己干实打实一年到头还能拿到一点钱……。村民的认知与态度,才是最后决定做一件事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心有多高,梦想就有多长,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内心,只有无限拓展内心的疆域,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双脚驰骋起来。村干部面对村民的抵触情绪,如何帮助他们走出狭隘的境界,需要有爱心,耐心。村领导说:一村好,不算好,周边村好才是真正的好,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才能把竹产业做大做强。于是他们勇于向前,以身作则,带头流转林地,哪怕自家林地地理位置最优渥的,哪怕在短期内损失最惨重的,也在所不惜。他们挑灯夜战,不怕麻烦,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谈生活,说明林地流转对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对整个村子发展的重要意义。村民们茅塞顿开,终于破涕为笑,意识到“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包成团”的道理。积极配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一条完整的竹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推动竹子发展新模式,向更优层次迈进。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虽竹资源丰富,但管理和生产技术滞后,导致产值收入低下。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不懈努力,竹的种种蜕变让人惊诧。我们在村子里逛了逛,看到:“竹够好活”“竹够好听”“丰衣竹食”等有关“竹”的字样挂上墙壁;看到躺下的竹子经过高温强力注入,化身为胡泽步道,大型屋宇风吹日晒不变形,水浸泡不腐,盐长渍不散;看到被重塑的竹子化身为窗、床、櫈、门等;看到被分解的细细竹丝,染成各种颜色巧妙编制成可观、可赏、可吹的物品,赋予荒杂的日常生活一份清雅气息,在乡野播撒凡俗的欢乐……。面对这些我不由地心里唠叨:无数胸有成竹/方可一气呵成/泼墨一片树林/风吹过/竹节有声/刺破时间之茧/衬印斑驳春秋/魔术般的变化/竹子修长腰身一根挨着一根/空隙里唯有柔风可以穿过/它叠加、融合、互为缓化/是圆、是方、是高、是矮、是扁/均食人间烟火。

竹洋人从“一根竹”开始,从“单村出彩”到“多村蝶变”,撬动绿色经济提高效益。许多村民从茫然到豁然开朗,从怀疑到信任,他们在家门口务工,收获了第一桶金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竹制品工厂日均消耗原材料20吨,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参与的农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2021年至2023年完成村民集体稳定分红42万元,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51.6万元。他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也不忘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内心富足和精神满足。当我们来到竹洋口琴展陈馆,从小生长在这里的杨先生,拿起口琴为我们声情并茂地吹奏《世界赠予我的》曲子。是啊!他和这里的村民们感恩生活带来的一束光,他们从娃娃开始抓起,吹响“竹”的旋律,让口琴艺术之声在大山里流淌,并且飘出大山,飘向更远的地方。

临别前,我依依不舍地望着村子四周的山野,宛如羽毛的竹子迎风摆动,生生不息,赋予竹洋村的山水灵动和千变万化,指向更辽阔的未来。

编辑:陈丽娜|制作:陈安琪 | 审核:钟荣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