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决定眼界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4-20 21:16:19.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作者:王龙华

什么叫格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南宋副宰相王伯大在《四留铭》家训中讲到:“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就是说,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在王伯大看来,一个好的官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时刻关心国家利益和百姓福祉,而且要为国家为朝廷创造和积累更多的财富。他还强调官员必须懂得分寸和适度,不能过度追求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求长治久安、国泰民安。

王伯大为官34年,告老还乡时为何依旧“两袖清风,行李萧然”?据有关史料记载,王伯大致仕前已将大部分俸禄还给朝廷,一部分用于接济困难百姓,几乎没有为子孙留下钱财。他认为,“子孙如果都像他,留钱就没必要;子孙如果不如他,甚至出现败家子,留再多的钱也没用。给儿孙最大的财富不是多少的金钱,而是教育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留余铭第三句,“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王伯大十分关注民生问题。他坚持认为政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福祉,与当下我党的群众路线不谋而合。他倡导勤俭持家,反对奢靡浪费,减少对百姓的过度征收,注重发展农业、工商业等经济领域,改善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

战国时期有个叫孟尝君的人,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在齐国为相。他曾经在封地薛将钱借给百姓收取利息。后来,一把火将百姓欠他的债据全部焚毁。百姓高呼‘万岁’。后来,齐国国君对孟尝君不再信任,便让他回到封地。孟尝君一行到达距封地还有一百里的地方时,百姓们便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跪地迎接。这就是“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的”实际效果。

当然,留钱财给百姓,不仅对官员,对富裕人家也适用。

在河南洛阳,康百万庄园的掌门人康应魁,富可敌国,当地有段民谣是这样说的:河里行的是康家船;地里种的是康家田;路上跑的是康家马;家里借的是康家钱。康应魁平时十分节俭。可75岁生日那天,康应魁竟大摆宴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居然还把债务人统统请过来喝酒。酒过三巡,康应魁叫来管家,与债务人核对借款数目无误之后,一把火烧掉好几箱的借据欠条。他把钱财留给民众的故事感人至深,也广为流传。康应魁和河洛康家,从此更受到当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留余文化告诉人家:“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的道理。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要事过于看重钱财,那他一定得不到人心,甚至连朋友都没有。

作者简介 王龙华,福建霞浦竹江人,宁德师范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工作四十余年,历任教师、中心校校长、学区校长,霞浦县委办公室科长,人事局纪委书记,交通局副局长兼县运管所所长,经贸局副局长,县政府驻榕办主任,县委政法委副处级调研员等职务。现为《霞浦年鉴》主编,霞浦县党史和地方志专家,开辟有《龙华说霞浦》微视频讲座,收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