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 关乎闽东独立师生死攸关的三大会议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4-12-27 17:16:44.0  推荐人:吴恩银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  来源:今日老区

如果说闽东人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闽东革命斗争史,那么闽东独立师就是对这段历史的丰富和延续。闽东独立师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经历过胜利的喜悦、挫折的无奈,也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在紧要关头,闽东党组织力挽狂澜,及时召开三次重要会议,适时调整战略方针,为闽东独立师照亮了航灯,指明了航向。

福安洋面会议

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后,迅速挥戈西进。在短短的半个月内,闽东工农政权和工农武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极大震动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急忙抽调6个师和地方反动民团达10万重兵,进犯闽东苏区,采取“烧光、抢光、杀光、移光、并光”的“五光”政策进行分割“围剿”,联合包围,妄图将闽东党组织和独立师一网打尽。

为了避其锋芒,保存实力,1935年1月,叶飞和马立峰率领闽东独立师退往福安洋面作战略转移的准备。13日晚,闽东临时特委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重点讨论闽东独立师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军“围剿”该何去何从问题。会议经过讨论,最终决定:迅速转变单纯保卫苏区的战略方针,变苏区为游击区;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就地坚持,上山打游击;独立师在给进攻的国民党军一个打击后,转移到苏区外围,开辟新的游击区,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中共闽东特委洋面会议纪念碑 来源:宁德市党史方志室

洋面会议是闽东革命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关系闽东党组织和独立师生死攸关的重大决策会议。洋面会议转变了单纯强调保卫苏区的基本立场,确定了闽东独立师坚持长久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使闽东党组织和独立师在以后三年更为艰苦的劣境里得以保存和发展。

寿宁含溪会议

1934年冬至1935年5月的半年时间里,虽然闽东红军粉碎了敌人的“清剿”,跳出苏区,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有效打击敌人,但从根本上未能解决独立师的困境。闽东特委和独立师遭受重创,苏区遭受前所未有的残酷摧残,许多革命组织被破坏,革命干部和无辜群众被疯狂杀害,房屋被烧毁,财产被洗劫,甚至出现灭门户、无人村等惨案。整个闽东革命形势一时间陷入低潮和被动局面。这时,敌人认为闽东红军已被围尽剿绝,大部分敌正规军陆续撤离,剩下敌新10师,保安旅等留守。敌我双方兵力有所变化、态势趋于缓和。5月,闽东独立师抓住这有利时机,主动穿插于各个根据地间寻找战机,最大程度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取得局部战场的胜利,革命形势再度出现好转。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也得到很大发展,独立师兵力得到有效的恢复和发展。在这革命形势转折时刻,经叶飞提议,闽东党组织负责人在寿宁含溪召开会议。会议总结反“清剿”斗争的经验教训,研究如何深入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关问题。会议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恢复重建闽东临时特委;采取一方面波浪式地向外发展新区,一方面向内恢复老区的基本方针;调整苏维埃时期的一些政策。

中共闽东特委含溪会议纪念碑 来源:宁德市党史方志室

含溪会议是闽东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也是闽东独立师转入游击战争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从组织领导、开展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以及有关政治经济斗争的政策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为恢复和发展游击根据地,坚持长期游击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柘荣楮坪会议

含溪会议之后,独立师“化整为零”以纵队为单位在各自游击区内采取“狡兔三窟”式的战术,机动有效地打击敌人,恢复巩固了老区,开辟发展了新区,并且打通了各根据地间的封锁线,形成了闽东游击区斗争新格局。

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斗争的需要,同年8月中旬,叶飞在柘荣堵坪召开特委会议。会议正式成立中共闽东特委,对人事、机构、队伍等有关问题作了决定:一是充实健全中共闽东特委领导班子;二是批准设立4个办事处;三是确定闽东独立师团队建制改为纵队建制,除留有独立师主力外,将大部分队伍分为四个纵队,分别配给四个办事处,独立师政委叶飞兼任师长。叶飞带领独立师主力转到敌人外围活动。

中共闽东特委楮坪会议纪念碑 来源:吴思荣

楮坪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共闽东特委,强化了闽东革命的领导力量,确定了波浪式向外发展和对内恢复苏区的游击战争的方针政策,对闽东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闽东党组织和闽东独立师运用灵活战术,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胜利度过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闽东党组织和闽东独立师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及时调整游击策略,改变战略战术,使得闽东独立师得以保存和发展壮大,为日后奔赴北上抗日战场积累了经验,夯实了基础。

图文来自:长寿柘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