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湖北省《恩施日报》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李君 谭东敏 邓传铎)
(巴东县清太坪镇核桃坪村千亩魔芋基地,一派丰收的景象)
2024年11月28日,海拔1100米的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核桃坪村,千山叶落、冬阳高挂。在山间的沟槽里,100余名村民挥动锄头、采挖魔芋,魔芋丰产闹热冬日村庄。
初到核桃坪,不见核桃遍野,只见一垄垄魔芋田,插空式分布在20余条沟槽中。
17年前,清太坪镇以核桃坪村为魔芋核心产区,基地面积增至2万余亩,10多家深加工企业、合作社扎堆生长,魔芋精粉远销韩国、日本,独揽“恩施州十大魔芋乡镇”的产业荣光,却未绕过品种老化、病虫侵害、技术落后等发展衰退期,掉进产业低谷。
时针拨至2024年7月,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分会将清太坪镇确定为“中国杂交魔芋第一镇”。从魔芋产业濒临消亡,到2100亩新品魔芋繁育基地逆势崛起,清太坪镇在魔芋产业恢复性发展的正确抉择中,复活了小魔芋的致富大魔力。近日,记者走进清太坪镇,探访科技赋能、“链”式发展等重振魔芋产业荣光背后的路径探索。
深“V”曲线下的魔芋重生
“一个魔芋十斤粮,十亩魔芋一栋房。”上世纪80年代初,清太坪镇在巴东全县最早发展魔芋产业,种植户中诞生了一批“万元户”。
地处武陵山深处的巴东县,山高谷深、阶梯分布,坐拥全国魔芋主产地之一、恩施州魔芋种植最适区等天时地利。2006年,巴东全县魔芋基地累计4万亩,年产鲜芋10万吨,跻身“全国十大重点魔芋基地县”第一方阵。作为魔芋产业先锋乡镇的清太坪镇,也被命名为“恩施州十大魔芋乡镇”“湖北省魔芋产出大镇”。
(采挖魔芋)
谈及清太坪镇魔芋的光辉历史,核桃坪村党委书记谭本钧的笑容堆满脸颊,眉宇间透着自豪。2008年,一场史上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袭来,清太坪镇本土魔芋品种“清江花魔芋”遭遇冻害,种源枯竭、濒临灭绝。
加之,魔芋似传染病一样患上被号称魔芋界“癌症”的软腐病、白绢病,在病虫害防治、品种更新换代跟不上的双重夹击中,基地面积锐减、产量陡降,曾经的热产业一下子滑落到冰窖。
“丢掉了魔芋产业饭碗,种植户只好走出魔芋田,转行成打工仔或者猪倌、羊倌。”说完,谭本钧眉头紧皱、心生失落。2023年,清太坪镇魔芋产业沉静将近15年后,新一届镇党委、镇政府在全镇经济工作会议上铿锵定音:举全镇之力,深入推进魔芋产业恢复性发展,重拾魔芋大镇的昔日荣光。
(丰收的喜悦)
据清太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德铭介绍,清太坪镇魔芋产业区位优、基础好、底子厚,在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中,通过在研究开发新品种、开拓种植新模式上找突破点,在魔芋上、中、下游做好链式发展文章,并借助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赋能魔芋科技能量,培育市场主体,和农户抱团掘取全产业链价值。
目前,种芋扩繁基地从2023年300亩增至2024年2100亩,魔芋产业在兴盛到衰退,再到崛起的深“V”曲线中迎来重生。
“老字号”不老的产业探路
“远杂10号魔芋新品种即将在2025年试种推广,病害发生率将低于8%,产量再提升10%。”步行在2000平方米玻璃材料温控大棚里,镇党委副书记谭培宏手指几株魔芋苗,炫耀它们的黑科技、超魔力。
在他的两侧,一行行魔芋线性排列,根茎壮实、叶片青绿,每隔一段距离,竖着“鄂魔芋6号”、“远杂8号”“远杂9号”等系列新品种的标牌,中间还摆放着盆栽的甜魔芋、白魔芋、珠芽魔芋等试种样品。“这里是新品魔芋诞生的摇篮,也是检验它们适应力、生长力的试验田。”谭培宏说,温控大棚育种培优,相当于给魔芋产业植入“最强芯片”。
(玻璃材料温控大棚一角)
清太坪镇海拔较高,土壤疏松、多砂质,土层深、肥力强,是魔芋生长的“VIP”级专属宝地,魔芋扎根40余载,一度是实力派 “老字号”产业。
如何让 “老字号”不老?清太坪镇依靠科技赋能魔芋品种改良、种植模式改进,寻求“不老秘诀”。100余公里外的恩施州农业科学院魔芋研究所,所长杨朝柱和科研团队深耕实验室10余年,攻克种芋繁育、病害防治两大核心技术难题,远缘杂交系列魔芋新品种相继问世。
在温控大棚入口,挂着“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所博士工作站”“恩施州农科院魔芋科研工作站”两块牌子,闪耀科技之光。2年前,清太坪镇和省农科院、州农科院积极对接、沟通,搭建院所和地方研发合作、成果转化平台,购买杂交系列魔芋新品专利,共建魔芋研发基地、试验田,共享科技红利。
(杂交系列魔芋新品繁育基地)
科技赋能,“魔”力无限。据杨朝柱介绍,远杂系列魔芋是以清江花魔芋为母本的杂交品种,远杂6号、8号、9号魔芋新品已在清太坪镇成功试种,在“政府主导、企业主管、专班服务、联动带农”模式下,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种芋基地,繁育能力达到1:9.2,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同时,还探索出两年制免耕栽培、地膜覆盖、魔芋玉米适荫间套作、避雨栽培等种植新模式,软腐病发病率低于3%,二龄芋亩产可达4500公斤,魔芋亩产量、精粉出粉率翻了倍。
在魔芋采挖现场,工人王喜琼手捧一个比脑袋还大的魔芋,晒出丰收时光,她说:“每天可以挖四五百斤鲜芋,能挣110元工资。”田坎上的总领班童建平也忙得歇不下脚,组织工人采挖、转运,联系、指挥货车装箱发货。“杂交魔芋产量高、品质好,日均可挖5万斤,单价也比去年涨了一倍。”童建平称“丰产在田,也要丰收在手,这活越干越带劲!”
链式发展转动致富“魔方”
“走货魔芋精粉9.075吨,单价9万/吨,总金额82万余元。”2024年11月20日,巴东县久诚魔芋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兴忠成交一笔订单,他算了一下利润账,一吨魔芋加工精粉比鲜芋价值增加2000元。董兴忠认为,链式发展是赋予魔芋附加值提升的超能“魔法”。
从一株魔芋到一个魔芋产业链,清太坪镇以链式发展玩转致富“魔方”,引进、培育3家魔芋产业规上企业和2家魔芋精深加工企业,实行“政府+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农户”多边合作开发模式,构建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魔芋全产业链,将魔芋价值吃干榨净。
(魔芋分拣、装箱)
村民田世木种了0.6亩魔芋,采收近3000斤鲜芋,1万元现钞揽入腰包。他说:“魔芋从地里挖出土、装上车就是钱,很快就被本地企业抢购一空。”和魔芋打了30余年交道的田世木回忆,以前高峰时期,清太坪镇有60家魔芋加工小作坊,但在粗放生产、产能低下中淘汰、下线,如今现代加工企业强势登陆、补位。
走进巴东县久诚魔芋有限公司全自动化烘烤车间,清洗、切片、烘烤等工序一线串联,满负荷运转可日均加工鲜芋6万斤。董兴忠打了个比方,一条生产线顶得上30个人工劳力,成本降了一大半,效益翻了十几倍。
据测算,清太坪镇2家魔芋加工企业可承载1万亩魔芋基地的精粉加工能力,本地魔芋均可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实现产业增效、村民增收的双丰收。目前,该镇魔芋产业恢复性发展带动周边村民务工5万人次以上,发放劳务工资600万元以上。
(魔芋装车待发,运往魔芋加工厂)
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CCTV-17频道《谁知盘中餐》栏目播出《人间有味别样鲜——黑疙瘩的美味逆袭》,主角是产自清太坪镇的一枚魔芋,吸引了全国目光。
从一个黑疙瘩到一盘美食,清太坪镇在“链”字笔力下,书写魔芋产业的致富“魔力”无限。目前,湖北省“515”院士专家科技蔬菜产业链行动示范基地、湖北省种业高质量发展“魔芋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示范基地落户清太坪镇,魔芋产业正插上科技翅膀,飞向全产业链新高地。
“魔芋产业恢复性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将传承、发扬绝壁天河精神,立足魔芋扩繁基地建设、魔芋精深加工发展、打造全县魔芋特色品牌‘三步棋’,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将全镇魔芋种植规模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真正让‘全省魔芋大镇’实至名归,用一株魔芋造福一方。”镇党委负责人说。
(湖北省巴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