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巴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森林 通讯员 严军 向怀玉 邓传铎)
(张菁(左二)带教查房)
盛夏时节,在湖北省巴东县人民医院肿瘤科病房内,78岁的乳腺癌患者谭某某正与医生拉家常,笑容舒展。经过两个周期的治疗,她的肿瘤明显缩小,饮食和睡眠都很好。这一切,离不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教授张菁三个月来的潜心付出。
今年4月,张菁教授接下对口支援巴东县人民医院肿瘤科的任务,带着武汉同济医院恶性肿瘤规范化诊疗的经验,走进了巴东的群山之中。“基层肿瘤患者看病难,不仅是因为路远,更怕‘治疗不规范’。”刚到医院时,她便定下目标,既要帮患者看对病,更要教会基层医生“怎么看好病”。
初到巴东,张菁教授没有急于坐诊,而是先当起了“学生”。她仔细研读科室近半年的病历,与科室主任深入交流,摸清了当地患者的特点:多为中老年人,经济条件薄弱、交通不便,到大医院就医困难,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还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急需专业指导与专科服务。
随后,她的支援计划逐步展开。每周二上午固定开展肿瘤专科教学查房,从询问病史的语气到专科查体的细节,手把手地指导;周四下午参与全院肿瘤患者MDT讨论,结合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与自身经验,细致分析病情,提出最优治疗方案。
(张菁(左三)带领阅片)
她坚持让医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详细讲解方案选择的依据、合理性及优劣势;遇到疑难病例,便带领大家查阅指南与文献,力求在最大化患者获益的同时,结合其自身条件制定个体化方案。
肿瘤科管床医生姚孟记得一个特殊病例。张菁首次带她查乳腺癌患者谭某某的病房时,反复叮嘱:“老人家的肿瘤最大直径5厘米,靠近胸壁,肿瘤负荷大,直接手术风险高、效果差。但她心肺功能不错,可以尝试新辅助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手术,这样切除更彻底,效果也更好。”
当时姚孟有疑虑,患者年事已高,能否耐受化疗的副反应?张菁当即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算出体表面积,依据化疗方案精准计算药物剂量,结合患者的体能状态,制定了完善的预处理及副反应应对方案,让患者获得最大受益,也能耐受副反应。
谭某某的病例成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张菁亲自制定治疗方案,连输液速度、止吐药的服用时间都详细写入病历。每天查房时,她先问问饮食情况,再根据老人的食欲、睡眠调整辅助用药。两个周期后,谭某某的乳腺肿瘤最大径缩小至2.5厘米左右,无严重副反应,复查指标基本正常。
(张菁(左)审阅肿瘤专科治疗单)
“在县医院就能享受到武汉同济教授的治疗,省了太多折腾!”谭某某的儿子感慨,“以前总担心县城治不好这病,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三个月里,这样的“踏实”在巴东不断蔓延。在张菁的指导下,科室为数十名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数百名患者接受了肿瘤专科治疗,治疗有效率超过80%。这让巴东患者享受到了与武汉同济医院同质化的服务,生存期显著延长,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张教授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走了,技术得留下。”巴东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医生介绍,张菁倡导启发式学习,注重培养医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强化临床诊疗思维、提升综合分析处理能力,推动了肿瘤专科的可持续发展,让患者能持续享受同质化治疗。
如今,科室医生查房前都会巩固最新指南,再结合病情分析,这正是张菁带领大家养成的习惯。目前,科室的肿瘤专科医生已能独立制定常见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经张菁牵线,科室医生还申报了武汉同济医院肿瘤科的进修课程,享受同质化的理论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临床中。
(湖北省巴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