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环绕家乡大塘村风景秀丽的铁芦江畔,伫立于江畔的灵山县抗日武装起义纪念亭前,追思革命前辈肩扛道义,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解芸芸众生危难于倒悬的丰功伟绩,以崇敬的心情阅览学习《中国共产党灵山历史》(第一卷),一位灵山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骨干——陈秉琨的名字映入眼帘。
陈秉琨(又名陈克刚),1939年10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6月受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派遣到灵山县工作,用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在大塘小学任教,在中共灵山县特别支部的领导下,与其他共产党员一起深入乡村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自1938年起大塘村就有共产党员在村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纲领,大塘村的群众深受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的熏陶,思想基础牢固,是中共灵山县特支农村工作重要的支撑点和根据地,1940年10月中共灵山县特支在大塘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大塘支部。1941年3月,中共灵山县特支书记罗英(兼任中共大塘支部书记)调离灵山县后,中共灵山县特支指定陈秉琨担任中共大塘支部负责人,在这期间,陈秉琨协助特支组织委员岑嘉毅并在劳康祖、劳德先等大塘村进步青年的协助下,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教育训练大塘抗日自卫队(队长劳康祖)并发展为中共灵山县党组织掌握的主力武装队伍。帮助党组织委派出任龙和乡副乡长的劳康祖掌控该乡的政权和乡保武装。1942年11月发动大塘村群众筹集资金拦江筑坝,建造大塘水力碾米作坊,大塘水力碾米作坊的建成既为村里创造集体经济收入并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又成为大塘交通联络站驻站和中共大塘支部活动基地;同时在中共大塘支部的领导下,陈秉琨认真贯彻中共灵山县特支积极开展农村工作的指示精神,发动大塘村的群众于1943年2月成立大塘合作社,这是中共灵山特支成立后,在灵山县建立的第一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我们党提出的经济股份合作的最早模式,为当时灵山县相关的乡村建立合作社提供了典范;协助特支领导岑嘉毅与其他同志一起建立和巩固了龙和、长福、白花、烟悦、茅针等乡村为中心的灵西北根据地。陈秉琨在大塘村开展革命活动期间,与大塘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深受大塘群众的拥戴。同年9月,中共灵山特支委派陈秉琨到灵山县陆屋加强当地工作开辟根据地,创建交通联络通道将灵西北各个根据地连为一个整体,为灵山县党组织的武装力量拓展活动空间。陈秉琨为中共灵山县党组织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5年2月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灵山县抗日武装起义举行,中共大塘支部的两位共产党员、简师突击队长何林和红楼突击队长劳康祖在武装起义时牺牲了。武装起义次日,起义部队陆续归建指挥部(灵山县大塘村劳康祖家宅院)集结,2月10日晚上部队全部转移烟悦司练村。因1944年12月底,陈秉琨回老家合浦县大成乡探望病重的母亲,未能赶上参加此次武装起义,于1945年2月13日按照事前与党组织的约定到大塘村劳康祖家集中,当天早上陈秉坤在前往大塘村劳康祖家的路途中途经县城西郊将军铺村时见到国民党县大队及民团荷枪实弹行色匆匆,陈秉琨探知是到大塘村"清乡",根据多年的革命斗争经验,深知大塘村是中国共产党灵山县特支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大塘抗日自卫队是中共灵山县党组织掌握的主力武装队伍,因此肯定会被敌人列为重点"清乡"村庄。此时此刻陈秉琨来不及多想,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立刻抄小路快步赶在敌人的前面,到大塘村劳康祖家报讯并组织大塘村民立刻全部转移,使大塘村民躲过了国民党当局的一场大屠杀,挽救了大塘村的父老乡亲。陈秉琨在全村人家都安全转移后才撤离大塘村,然而在撤出大塘村时遇到了"清乡"设伏的民团而被捕押回县城,陈秉琨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依然不屈不挠严守党的机密,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遂将陈秉琨杀害。陈秉琨同志为了大塘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舍身取义光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28岁。陈秉琨的义勇精神正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西铭》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实写照。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与尊严,为了崇高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人民的利益奋不顾身地献出了美好的青春。他们是人民英雄,他们是光辉形象,他们是伟岸丰碑!英雄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限荣光,纵然时光流逝,而陈秉琨先烈在我们大塘村人的心中却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毕竟一个人的价值不可能是由他的地位所决定,而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却可以用一件小事来践行他崇高的使命,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陈秉琨一息间的向前而扑,就让一个村的人家躲过了一场浩劫,而自己却身陷囹圄而惨遭凌辱杀害。这样的事只有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能为之,一个可歌可泣的事迹,一种可赞可叹的信念,一名可敬可畏的革命先烈~陈秉琨,大塘村的恩人,我们怎能不被您感动,不被您震撼。致敬!陈秉堒烈士!
(刘格燕 劳兵)
赞
(3)